目前,我国正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借鉴欧盟相关举措经验,从治理、技术、组织等层面,加快推动我国重点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培育数据要素流通生态。
(资料图)
王轶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王宏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化研究总监欧洲共同数据空间(Common European Data Spaces)是欧盟实现跨成员国、跨行业、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的重要创新机制,意在构建欧盟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规模竞争力。当前,欧盟搭建了“三横两纵一应用”欧洲共同数据空间建设架构,明确了由点及面推进的思路,并率先启动建设“欧洲健康数据空间”。目前,我国正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欧盟相关举措经验可以为我国完善数据要素流通生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三横两纵一应用”的欧洲共同数据空间建设架构2020年2月,《欧洲数据战略》首次提出了在战略经济和公共利益领域推动构建多个欧洲共同数据空间的宏观战略框架。根据该战略,欧洲共同数据空间是一个完整的数据生态系统,能够解决数据权属管理和数据安全共享问题,使来自欧盟范围内的各类主体均能够以可信和低成本的方式交换数据,从而促进欧盟创新数据驱动的产品和服务,释放数据在工业等领域的潜力,加强欧盟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这里将欧盟部署构建欧洲共同数据空间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举措,提炼总结为“三横两纵一应用”系统架构。
法律层(治理层)为其中一横。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在数据相关政策和实践方面存在差异,是欧盟构建共同数据空间和统一数据市场的主要障碍。为此,欧盟计划出台立法为各成员国提供统一的规则,提升数据供给数量和质量,明确数据流通利用方式,降低欧盟各成员国和各部门数据共享的内部市场壁垒。
技术层为其中的第二横。欧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有赖于高效和高质量的数据处理能力。同时,实现各行业数据互操作需要共同的数据基础设施。为此,欧委会(欧盟委员会)实施中长期国家战略投资计划,通过开发技术和工具、制定标准、完善数据处理实践,以及部署高效、可信边缘和云基础设施等举措,增强欧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互联互通情况,实现欧盟数据空间的功能,提升欧盟在数据经济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主权”。
组织层为第三横。为了建立可信数据流通生态,参与方之间形成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至关重要。为此,欧盟将通过为数据共享各参与方设置共同而严格的数据存储和共享标准、提供专业的数据中介服务等,规范运行模式,建立数据供需信任。
两纵所指是安全和开放。欧洲共同数据空间按照欧盟数据保护、安全规则开发技术和治理架构,同时向多元主体和跨境数据流开放。安全方面,数据空间的构建将严格遵守欧盟数据保护规则和网络安全标准。基础设施部署需符合网络安全设计原则、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所要求的数据保护设计和默认原则,确保包括数据汇聚、访问、共享、加工和应用在内的数据处理全过程的安全。此外,通过技术赋能保障数据持有者行使权利,如借助开发数据共享工具和标准等,使数据持有者得以便利地授予、撤销、更改数据访问和使用权限,实现对数据的控制。开放方面,欧洲共同数据空间将对欧盟不特定数量的行为体(包括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个人等)开放,同时允许国际数据流参与其中。
应用层。上述“三横两纵”架构共同支撑起了最终的应用层——各具体领域的欧洲共同数据空间。欧盟设想在多个战略性行业和公共利益领域构建欧洲共同数据空间,促进关键产业和部门的数字化发展。欧盟计划先分领域构建欧洲共同数据空间,后逐步使不同数据空间互相连接,最终构建形成统一的欧洲数据空间,即欧洲数据要素市场。
欧洲共同数据空间构建情况在法律层面,2022年以来,欧盟陆续出台了《数据治理法案》《高价值数据集实施法案》《数据法案》等系列法律,初步搭建起了欧洲共同数据空间的总体治理框架。《数据治理法案》创设了中立数据中介等机制,增加数据流通信任,推动建立欧盟内部数据交换市场。《高价值数据集实施法案》为欧盟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高价值公共数据集。2022年2月,欧盟发布《数据法案》(草案),并积极推动其进展。
在技术层面,欧盟启动了“数字欧洲”“地平线欧洲”和“连接欧洲设施”三大国家投资战略,明确于2021—2027年部署欧洲共同数据空间技术和基础设施。其中,通过“数字欧洲”计划,投资数字技术,为不同领域数据空间采购共同的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欧洲社会和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地平线欧洲”计划,资助研发和创新行为,开发数据共享工具和加强数据分析能力,旨在使欧盟在大数据处理、组合、建模和分析等技术方面实现“完全自主”;通过“连接欧洲设施”计划,支持在交通、能源和数字服务领域发展高性能、可持续和有效互联的跨欧洲网络。此外,为统筹推进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融合,创设欧洲数据创新委员会,在欧委会指导下统筹欧洲共同数据空间发展指南和协调标准化工作。
在组织层面,根据已有的行业实践,将欧洲共同数据空间的一种架构作为国际数据空间(International Data Space)参考架构模型(IDS-RAM)。其中,在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者之间搭建经纪服务提供商、清算所、身份提供者、应用商店提供商、词汇表提供商等多种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数据存储、交易和结算、参与者身份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数据集描述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建立数据供需方交易信任,培育数据流通生态。
在应用层面,规划了11个重点建设领域,并且在医疗卫生领域率先启动了建设工作。一方面,划定了11个重点建设领域。2020年《欧洲数据战略》提出,计划在工业制造、绿色协议、交通运输、医疗健康、金融、能源、农业、公共行政、技能这九大领域分别构建欧洲共同数据空间。此后,欧盟又宣布增设媒体、文化遗产两个领域的数据空间建设计划。另一方面,率先启动欧洲健康数据空间建设。2022年5月,欧委会率先宣布启动建设“欧洲健康数据空间”(European Health Data Space,EHDS),并发布了《关于欧洲健康数据空间条例》提案,提供法律保障。EHDS将通过构建一个由规则、共同的标准和实践、基础设施和治理框架构成的医疗生态系统,促进医疗数据的初次利用(医护机构间的数据交换,使患者在不同欧盟成员国获得便利的医疗服务)和二次利用(用于促进研究、创新、政策监管等活动),释放医疗数据的潜力。另外,其他各领域欧洲共同数据空间也在积极筹备阶段,后续将陆续启动建设。
几点思考欧洲共同数据空间旨在推动欧盟向内构建统一数据市场,对外提升欧盟“数字主权”。从内部效果看,欧洲共同数据空间旨在推动欧盟向内构建统一数据市场,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规模竞争力。欧盟跨成员国构建数据空间,有助于减少欧盟成员国制度和数字化差异对数据流通利用造成的壁垒。同时,欧盟跨行业构建数据空间,依托工业制造、交通、能源等实体经济行业构建数据空间,通过促进产业数字化,以数据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赋能实体经济。从国际影响看,有助于提升欧盟“战略自治”的“数字主权”,实现主导本国数字发展,在全球数字竞争中保持独立性、竞争力和领导力。欧盟共同数据空间部署过程中强调技术标准的建设和推广,并强调外国参与主体在遵循欧盟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参与欧洲共同数据空间。可以预见,数据空间将成为欧盟领导和推动全球数据合作,输出欧洲法律规范、技术标准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借鉴欧盟经验,我们应从治理、技术、组织等层面,加快推动我国重点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培育数据要素流通生态。贯彻落实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优先选取农业、工业、商务、物流、金融、能源等重点领域,分领域构建可信数据空间,逐步实现跨行业跨领域数据流通,整体带动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水平。建设重点行业领域的数据空间时,可以借鉴欧盟经验。在治理层面,加快落实“数据二十条”,建立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流通规则,明确数据中介机构准入门槛、执业规范、监管机制等,借助数据经纪人等创新试点,促进形成行业内部、跨行业数据共享、交易可信生态。在技术层面,建立跨行业标准协调机制和推进技术标准化,以提升数据互操作性,支持跨行业数据流通汇聚。在组织层面,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跨企业的可信数据流通探索和理论研究,鼓励在数据空间中应用隐私计算技术、存证溯源技术等,实现数据全流程合规流通,为构建行业数据空间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促进中国和欧盟的数字合作,多举措支持智库、企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中国和欧盟的数据空间共建与合作。欧洲共同数据空间是欧盟未来推动全球数字合作的重要方式。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中国和欧盟的数字经济合作逐步加快。数据空间的发展为数据跨境合作提供新契机。同时,数据空间的国际拓展,也需要规则及参与者所在国家的数据标准、数据治理在框架方面有所衔接。
基于此,建议智库、企业、科研机构等采取多种措施,深度挖潜,进一步促进中国和欧盟的数字合作。
在规则研究方面,智库等研究机构需持续跟踪欧盟数据空间进展、数据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等动态,及时对我国涉欧企业开展数据业务、中国和欧盟的数字贸易的影响进行研判,加强数据跨境规则合作交流和对接。
在行业交流方面,支持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共建部分欧洲共同数据空间,在数字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重点行业与欧盟加强交流和合作。
在技术创新方面,依托数据国际流通协同开放实验室、国际数据空间创新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积极建设国际数据空间协会中国中心,深度了解欧盟数据空间技术架构、运行模式、标准体系、治理框架等,在此基础上研发可信数据跨境流通体系,为畅通中国和欧盟的数据跨境流动、推动中国和欧盟的数字经贸合作提供支撑。
END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